五盘体育资讯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体育新闻

文章内容

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古琴曲_08奥运开幕式古琴乐曲广陵散

tamoadmin 2024-07-11
1.我国古曲“广陵散”是什么?2.音乐名作《广陵散》分为那几段?3.古琴名曲《广陵散》表达了什么?4.广陵散曲的来由?5.《广陵散》乐曲的故事6.古筝广陵散表达

1.我国古曲“广陵散”是什么?

2.音乐名作《广陵散》分为那几段?

3.古琴名曲《广陵散》表达了什么?

4.广陵散曲的来由?

5.《广陵散》乐曲的故事

6.古筝广陵散表达啥意境

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古琴曲_08奥运开幕式古琴乐曲广陵散

《广陵散》,又名《广陵止息》。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,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。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,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《聂政刺韩王》琴曲联系起来。《聂政刺韩王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,刺死韩王,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。关于此,蔡邕《琴操》记述得较为详细。

《广陵散》的流传。

广陵散:古琴曲。又名《广陵止息》,据《战国策》及《史记》中记载: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,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,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,体现了一种“士为知已者死”的情操。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,《神奇秘谱》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。

东汉蔡邕的《琴操》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: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,其父因为韩王铸剑,违了期限,被韩王所杀。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,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,遂毁容,入深山,苦学琴艺10余年。身怀绝技返韩时,已无人相识。于是,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,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,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。 近代琴家杨时百,其所编《琴学丛书》的《琴镜》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《聂政剌韩王曲》。

相关历史故事

关于《广陵散》的两个历史故事。

“散”有散乐之意。先秦时已有散乐,是一种民间音乐,有别于宫迁宴会与祭祀时的雅乐。汉晋伺《广陵散》曾作为相和歌流传。宋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将《广陵散》列为楚调曲,可能是由于当时流行于楚国地域之故。

《广陵散》一曲,渊源已久。东汉末至三国时,《广陵散》已在流行。汉应璩(190~252)与刘孔才的书信中言及“听广陵之清散”。魏嵇康的《琴赋》中提到的琴曲亦有《广陵止息》。嵇康因善弹此曲而闻名一时,即使到了刑前,仍从容不迫,索琴弹奏此曲,并慨然长叹:“《广陵散》于今绝矣!”

隋唐以前,《广陵散》与《止息》尚为2曲。唐代始见有称《广陵散》为《广陵止息》之说。唐李良辅撰《广陵止息谱》一卷,为23段,见于《新唐书 · 乐志》;唐吕渭撰《广陵止息谱》一卷为36段;宋元时《广陵散》已增至44段。

《广陵散》与聂政故事相联系,始见于宋元人的诗文,乐曲的规模、调式、乐段的标题等,与今日所见的《广陵散》谱大抵一致。今所见《广陵散》谱重要者有三:一为明朱权《神奇秘谱》本;再,明汪芝《西麓堂琴统》有两个不同的谱本,称甲、乙谱。此3种不同谱本经琴家研究,以《神奇秘谱》的《广陵散》为最早,也较完整,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。全曲共45段,即开指1段、小序3段,大序5段、正声18段、乱声10段、后序8段,谱中有“刺韩”、“冲冠”、“发怒”、“投剑”等分段小标题。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,“纷披灿烂,戈矛纵横”,以致朱熹指斥“其曲最不和平,有臣凌君之意”。

解读

关于古典十大名曲的格律诗解读

今存《广陵散》曲谱,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《神奇秘谱》(1425年),谱中有关于“刺韩”、“冲冠”、“发怒”、“报剑”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,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《广陵散》与《聂政刺韩王》看作是异名同曲。

据赵西尧等著《三国文化概览》的描述,《广陵散》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,分开指、小序、大序、正声、乱声、后序六个部分。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;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。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,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,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、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。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、起伏和发展、变化。一个是见于“正声”第二段的正声主调,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。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,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。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,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,具有标志段落,统一全曲的作用。

《广陵散》的旋律激昂、慷慨,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,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,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。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《广陵散》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,才如此酷爱《广陵散》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。

《广陵散》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,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《神奇秘谱》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、打谱,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。

近代琴学家杨时百,在其所编《琴学丛书》的《琴镜》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《聂政剌韩王曲》。

“广陵”是扬州的古称,“散”是操、引乐曲的意思,《广陵散》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。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,它萌芽于秦、汉时期,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《与刘孔才书》:“听广陵之清散”。到魏、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。随后曾一度流失,后人在明代宫廷的《神奇秘谱》中发现它,再重新整理,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《广陵散》。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,刺杀韩王的故事。

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,他写的《声无哀乐论》、《难自然好学论》、《太师箴》、《明胆论》、《释私论》、《养生论》千秋相传,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,尤其善于演奏《广陵散》,倍受人们关注。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,音乐史上常有“嵇琴阮啸”的说法,但在思想和人格上,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。

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、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,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、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。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,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。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:摆脱约束,释放人性,回归自然,享受悠闲。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,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。所以,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,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,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,以明心志。

不幸的是,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,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。他提出的“非汤武而薄周礼”、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的人生主张,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: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、痛恨官场仕途,长久下去,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,此人非杀无以正民风、清王道,这里不是现成有个吕安的案子吗?将他牵连进去,既可杀之,又不会施人以柄,岂不妙哉。于是,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,公元262年,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。

在刑场上,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,请求赦免嵇康,并要拜嵇康为师,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,但这种“无理要求”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。而此刻嵇康所想的,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,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。他要过一架琴,在高高的刑台上,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,弹奏了最后的《广陵散》,铮铮的琴声,神秘的曲调,铺天盖地,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。弹毕之后,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,时年仅三十九岁。

作者

嵇康除在文学,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,还在音乐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。

嵇康从小喜欢音乐,并对音乐有特殊的感受能力,有极高的天赋。《晋书·嵇康传》云,嵇康“学不师受,博览无不该通”,这与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羁、不受礼法约束有很大关系。

嵇康可谓魏晋奇才,精于笛,妙于琴,还善于音律。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,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。据《太平广记》三百十七引《灵鬼志》说:"嵇康灯下弹琴,忽有一人长丈余,著黑衣革带,熟视之。乃吹火灭之,曰:“耻与魑魅争光。”尝行,去路数十里,有亭名月华。投此亭,由来。中散(嵇康字)心中萧散,了无惧意。至一更,操琴先作诸弄,雅声逸奏,空中称善。中散抚琴而呼之:"君是何人?”答云;“身是故人,幽没于此,闻君弹琴,音曲清和,昔所好,故来听耳。身不幸非理就终,形体残毁,不宜接见君子。然爱君之琴, 要当相见,君勿怪恶之。君可更作数曲。”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日:“夜已久,何不来也?形骸之间,复何足计?”乃手击其头曰:“闻之奏琴,不觉心开神悟,况若暂生。”邀与共论音声之趣,辞甚清辨,谓中散曰:“君试以琴见与。” 乃弹《广陵散》,便从受之,果悉得。中散先所受引,殊不及。与中散誓:不得教人。天明语中散:“相遇虽一遇于今夕,可以远同千载。于此长绝,不能怅然。”

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,为了这张琴,他卖去了东阳旧业,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,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。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、缩丝制成,此琴可谓价值连城。有一次,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,嵇康以生命相威胁,才使此琴免遭大祸。

嵇康创作的《长清》、《短清》、《长侧》、《短侧》四首琴曲,被称为“嵇氏四弄”,与蔡邕创作的“蔡氏五弄”合称“九弄”,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。隋炀帝曾把弹奏《九弄》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,足见其影响之大、成就之高。

面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,嵇康是愤然不平。为表示反抗,他经常逃入山林,与竹林七贤相与邀游。袁颜伯《竹林七贤传》云:“嵇叔夜尝采药山泽,遇之于山,冬以被发自覆,夏则编草为裳,弹一弦琴,而五声和。”正因嵇康这种愤世嫉俗的表现,使他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。

嵇康所弹奏的《广陵散》是这一古代名曲经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,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,正象一首民歌一样,凝聚着历代传颂者的心血。据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载:"嵇中散临刑东市,神气不变。索琴弹之。奏《广陵》。 曲终曰:“袁孝尼尝请学此散,吾靳固不与,《广陵散》于今绝矣!” 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《广陵散》,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,一定程度上,《广陵散》是因嵇康而“名”起来的。但所谓“于今绝矣”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,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语。事实上,琴曲《广陵散》经《神奇秘谱》保存,一直流传到今天。

正因为嵇康有着很深的音乐功底,所以,他临刑前,有三千太学生共同向司马氏要求“请以为师”,但未被允许,使“海内之士,莫不痛之”(《晋书》本传)。因此,嵇康的名字始终与《广陵散》联系在一起。

文献

嵇康除以弹奏《广陵散》闻名外,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,这就是其《琴赋》与《声无哀乐论》。 《琴赋》主要表现了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,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。 《声无哀乐论》是作者对儒家“音乐治世”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。其中闪烁着嵇康对音乐的真知灼见。

据《琴操》记载:战国聂政的父亲,为韩王铸剑,因延误日期,而惨遭。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,入山学琴十年,身成绝技,名扬韩国。韩王召他进宫演奏,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,自己毁容而死。后人根据这个故事,谱成琴曲,慷慨激昂,气势宏伟,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。汉魏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,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,现有琴谱最早见于《神奇秘谱》。

东汉蔡邕的《琴操》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: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,其父因为韩王铸剑,违了期限,被韩王所杀。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,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,遂毁容,入深山,苦学琴艺10余年。身怀绝技返韩时,已无人相识。于是,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,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,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。近代琴家杨时百,其所编《琴学丛书》的《琴镜》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《聂政剌韩王曲》。

勾沉

《七修类稿·续稿·卷五》

○广陵散

《晋书》载:嵇康尝游会稽,宿华阳亭,引琴而弹。忽客至,自称古人,与谈音律,辞致清辨,索琴而弹曰:“此《广陵散》也。”声调绝伦,遂授于康,誓不传人,不言姓而去。及康将刑东市,顾日影曰:“昔袁孝尼尝从吾学《广陵散》,吾每靳,而今绝矣。”海内至今,莫不痛惜。又《琴书》曰:嵇康《广陵散》本四十一拍,不传于世。惟便康之甥衰孝尼能琴,每从康学而不与,后康静夜鼓之,孝尼窃从外听。至乱声,小有间息。康疑有人,推琴出户,果见孝尼。止得三十三拍。后孝尼会止息之意,续成八拍,共四十一拍。序引在而世亦罕闻焉。予少曾学琴,亦闻其无传也。嘉靖己巳,宿尚书顾东桥书室,见有《神奇秘谱》三卷,乃明?瞿仙所纂,首列《广陵散》,共该四十四拍。序其原出隋宫,传唐、宋之御府者,共有六段,段各有题并谱。余曲六十有一,若世所传《颜回双清》之类绝少也。惜谱多难抄,今止录其《广陵》一曲,词名则具,而音谱亦略之也。曲名《广陵散》者,因时晋乘魏际,王陵、毋邱俭、文钦、诸葛诞,继为扬州都督,咸有兴复之谋,俱为司马所杀。扬地名广陵,散言魏散亡自广陵始也。止息名篇者,由音哀伤痛息,客称古人者,乃伶伦也。皆他书所考云耳。

开指一段,小序三段,俱名止息。

大序五段(井里、申诚、顺物、因时、干时)。

正声十八段(取韩、呼幽、亡身、作气、含志、沉思、返魂、狥物、冲冠、长虹、寒风、发怒、烈妇、收人、扬名、含光、沉名、投剑)。

乱声十段(峻迹、守质、归政、仇毕、终思、同志、用事、辞卿、气衔、微行)。

后序八段(会止息意、意绝、悲志、叹息、长吁、伤感、恨愤、亡计)。

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,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,

我国古曲“广陵散”是什么?

 我们都知道“余音绕梁,三月不止”的典故,其实好的音乐真有这种效果,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“古琴曲《广陵散》赏析”,仅供参考,希望您喜欢!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。

古琴曲《广陵散》赏析

 琴曲《广陵散》,是古琴曲中风格最独特、最具传奇色彩的的一首乐曲。

 欣赏琴曲《广陵散》之前,最好对聂政和嵇康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个基本概念。

 聂政是春秋战国时齐国著名的勇士,详见《史记·卷八十六·刺客列传第二十六》。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、诗人和音乐家,是“竹林七贤”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。

 琴曲《广陵散》缘起于聂政,绝响于嵇康;表达的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、不畏的悲壮情怀。传统古琴曲,多是意境高远,曲调平和,抒发的都是古代知识分子寄情山水、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,唯独这首《广陵散》,刀光剑影,杀机四伏。

 琴曲《广陵散》描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:

 战国时期聂政的父亲,为韩王铸剑,因误了期限,被韩王所杀。聂政立志为父报仇,乃入山学琴十年,终获超绝琴艺。韩王召聂政进宫弹琴取乐,聂政趁韩王听琴不备,忽从琴内取出匕首,将韩王刺死,然后悲壮自杀。

 琴曲《广陵散》最早见于明代《神奇秘谱》,谱中有刺韩、冲冠、发怒、投剑等分段小标题,故事里的人物关系和《史记》所载虽有出入,但乐曲的情绪、节奏,和《史记》所载基本一致。

 全曲共四十五个乐段,分三大部分。

 第一部分包括开指一段,小序三段,大序五段。这一部分以叙述性的音调开始,主要情绪是怨恨。第二部分包括正声十八段,是乐曲的主体部分,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。第三部分包括后序八段,是对聂政壮烈事迹的颂扬。纵观全曲,浩然之气贯注始终。

 聂政后约六百多年,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。当时司马氏与曹魏争权,“性烈而才俊”的嵇康对司马氏持不合作态度,最终遭杀身之祸,时年39岁。《世说新语·雅量第六》中记载:嵇中散(嵇康)临刑东市,神气不变,索琴弹之,奏《广陵散》。曲终,曰“袁孝尼尝请学此散,吾靳固不与,《广陵散》于今绝矣!”“广陵散于今绝矣”,乃成人事凋零或事成绝响之叹。

 嵇康创作的《长清》《短清》《长侧》《短侧》四首琴曲,被称为“嵇氏四弄”,与蔡邕创作的“蔡氏五弄”合称“九弄”,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。隋炀帝曾把弹奏《九弄》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,足见嵇康在

 《广陵散》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,分开指(一段)、小序(三段)、大序(五段)、正声(十八段)、乱声(十段)、后序(八段)六个部分。乐曲定弦特别,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,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,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。

 全曲的主体情绪显得激昂、愤慨。开指一段从容自由,可视为全曲的引子。贯穿于“正声”和“乱声”部分的主要音调在这里有所提示。

 小序和大序部分则在较平稳的气氛中,布置了正声和乱声的主调旋律的雏形。正声突出描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,着力刻画了其不屈的精神和坚硬的性格。

 正声的主调显示以后,进一步发展了主调旋律,此时乐曲表现出一种“怨恨凄苍”的情绪。徐缓而沉稳的抒情具有缅怀的沉思,同时孕育着骚动和不安。随之音乐进入急促的低音扑进,尤如不可竭怒火的撞击。

 进而发展成咄咄逼人,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,形成全曲的高潮,即“纷披灿烂,戈矛纵横”的战斗气氛。随后音乐表现出壮阔豪迈、“怫郁慷慨”的气氛。乱声和后序比较短小,主要体现出一种热烈欢腾和痛快淋漓的感情。从而结束全曲。

 正声是全曲的核心部分,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;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。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、起伏和发展、变化。一个是见于“正声”第二段的正声主调,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。

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,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。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,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,具有标志段落,统一全曲的作用。

 《广陵散》的旋律激昂、慷慨,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,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,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。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《广陵散》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,才如此酷爱《广陵散》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。以致使宋代大儒朱熹愤然指斥:“其声最不和平,有臣凌君之意。”

 琴曲《广陵散》,是古琴曲中风格最独特、最具传奇色彩的的一首乐曲。欣赏琴曲《广陵散》之前,最好对聂政和嵇康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个基本概念。

 聂政是春秋战国时齐国著名的勇士,详见《史记·卷八十六·刺客列传第二十六》。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、诗人和音乐家,是“竹林七贤”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。

 琴曲《广陵散》缘起于聂政,绝响于嵇康;表达的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、不畏的悲壮情怀。传统古琴曲,多是意境高远,曲调平和,抒发的都是古代知识分子寄情山水、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,唯独这首《广陵散》,刀光剑影,杀机四伏。

 琴曲《广陵散》描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:战国时期聂政的父亲,为韩王铸剑,因误了期限,被韩王所杀。聂政立志为父报仇,乃入山学琴十年,终获超绝琴艺。韩王召聂政进宫弹琴取乐,聂政趁韩王听琴不备,忽从琴内取出匕首,将韩王刺死,然后悲壮自杀。

 琴曲《广陵散》最早见于明代《神奇秘谱》,谱中有刺韩、冲冠、发怒、投剑等分段小标题,故事里的人物关系和《史记》所载虽有出入,但乐曲的情绪、节奏,和《史记》所载基本一致。

 全曲共四十五个乐段,分三大部分。第一部分包括开指一段,小序三段,大序五段。这一部分以叙述性的音调开始,主要情绪是怨恨。第二部分包括正声十八段,是乐曲的主体部分,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。第三部分包括后序八段,是对聂政壮烈事迹的颂扬。纵观全曲,浩然之气贯注始终。

 聂政后约六百多年,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。当时司马氏与曹魏争权,“性烈而才俊”的嵇康对司马氏持不合作态度,最终遭杀身之祸,时年39岁。

 《世说新语·雅量第六》中记载:嵇中散(嵇康)临刑东市,神气不变,索琴弹之,奏《广陵散》。曲终,曰“袁孝尼尝请学此散,吾靳固不与,《广陵散》于今绝矣!”“广陵散于今绝矣”,乃成人事凋零或事成绝响之叹。

 嵇康创作的《长清》《短清》《长侧》《短侧》四首琴曲,被称为“嵇氏四弄”,与蔡邕创作的“蔡氏五弄”合称“九弄”,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。隋炀帝曾把弹奏《九弄》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,足见嵇康在

 《广陵散》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,分开指(一段)、小序(三段)、大序(五段)、正声(十八段)、乱声(十段)、后序(八段)六个部分。乐曲定弦特别,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,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,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。

 全曲的主体情绪显得激昂、愤慨。开指一段从容自由,可视为全曲的引子。贯穿于“正声”和“乱声”部分的主要音调在这里有所提示。

 小序和大序部分则在较平稳的气氛中,布置了正声和乱声的主调旋律的雏形。正声突出描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,着力刻画了其不屈的精神和坚硬的性格。

 正声的主调显示以后,进一步发展了主调旋律,此时乐曲表现出一种“怨恨凄苍”的情绪。徐缓而沉稳的抒情具有缅怀的沉思,同时孕育着骚动和不安。随之音乐进入急促的低音扑进,尤如不可竭怒火的撞击。

 进而发展成咄咄逼人,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,形成全曲的高潮,即“纷披灿烂,戈矛纵横”的战斗气氛。随后音乐表现出壮阔豪迈、“怫郁慷慨”的气氛。乱声和后序比较短小,主要体现出一种热烈欢腾和痛快淋漓的感情。从而结束全曲。

 正声是全曲的核心部分,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;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。

 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、起伏和发展、变化。一个是见于“正声”第二段的正声主调,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。

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,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。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,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,具有标志段落,统一全曲的作用。

 《广陵散》的旋律激昂、慷慨,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,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,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。

 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《广陵散》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,才如此酷爱《广陵散》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。以致使宋代大儒朱熹愤然指斥:“其声最不和平,有臣凌君之意。”

音乐名作《广陵散》分为那几段?

广陵散简介

《广陵散》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,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。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,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《聂政刺韩王》琴曲联系起来。《聂政刺韩王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,刺死韩王,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。关于此,蔡邕《琴操》记述得较为详细。

今存《广陵散》曲谱,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《神奇秘谱》(1425年),谱中有关于“刺韩”、“冲冠”、“发怒”、“报剑”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,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《广陵散》与《聂政刺韩王》看作是异曲同名。

《广陵散》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,分开指、小序、大序、正声、乱声、后序六个部分。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;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。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,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,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、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。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、起伏和发展、变化。一个是见于“正声”第二段的正声主调,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。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,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。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,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,具有标志段落,统一全曲的作用。

《广陵散》的旋律激昂、慷慨,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,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,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。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《广陵散》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,才如此酷爱《广陵散》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。

《广陵散》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,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《神奇秘谱》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、打谱,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。

古琴名曲《广陵散》表达了什么?

现存之《广陵散》,全曲基调深沉、粗犷质朴而气魄宏大,是当时一首十分杰出的乐曲,也是篇幅最长的古琴曲之一。

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,分为三大部分。

第一部分包括开指一段,小序三段,大序五段。这一部分以刚劲有力的泛音和带有叙事性的音调开始,表现聂政的不幸命运与君主的残暴无德。

第二部分包括正声十八段,是乐曲的主体部分。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,深刻地刻画了他不畏、宁死不屈为父报仇的执著。这一部分从“徇物第八”开始,先在低音区运用按滑音,时松时紧、顿挫跌宕的节奏,表现一种压抑郁愤的情绪。然后,逐渐积蓄力量,直到“冲冠第九”、“长虹第十”,终于像沉睡的火山,迸发出炽烈的岩浆——以古琴的最强烈的拨剌手法,在一、二弦同音奏出慷慨激昂的音调。“会光第十六”,则是以泛音与散音高低音区的强烈对比、同音急促的反复与节奏逐步的紧缩,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。而“投剑第十八”,则运用拂的手法,给人以破竹裂帛般惊心动魄之感。

第三部分包括后序八段,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。

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。一个是见于“正声”第二段的“正声主调”,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“乱声主调”。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,突出它的主导作用;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,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,具有标志段落、统一全曲的作用。

综观全曲,“纷披灿烂,戈矛纵横”,愤慨不屈,气势磅礴,风格独特,结构庞大,浩然之气贯注始终。

“《广陵散》未失传”之谜,有这样的传说:嵇康有一外甥叫袁孝,也喜欢弹琴并曾多次向嵇康求学此曲而未能如愿。但他并不死心:每天夜里,舅父弹琴时,他就站在窗外偷听,将《广陵散》的曲谱及各种指法记了下来……

嵇康除以弹奏《广陵散》闻名外,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特殊的贡献,这就是他的《琴赋》与《声无哀乐论》。《琴赋》主要表现了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,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。《声无哀乐论》是作者对儒家“音乐治世”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,其中不乏嵇康对音乐的独特看法。

古人对于《广陵散》一曲,曾有截然相反的评价:朱熹指斥“其曲最不和平,有臣凌君之意”。明代宋濂《太古遗音·跋》也评价曰:“其声忿怒躁急,不可为训。”然而,《琴苑要录·止息序》的评价却大相径庭——赞叹之情跃于笔端:“怨恨凄感”之处,曲调凄清清脆;“怫郁慷慨”之处,又有“雷霆风雨”、“戈矛纵横”之气势。

广陵散曲的来由?

内容古琴曲《广陵散》是一首著名的古代名曲。它以结构庞大、曲调激昂、旋律丰富而被尊为“曲之师长”。历史资料中对《广陵散》的记载不少,但从中却看不出这首曲目所表达的内容到底是什么?

有学者指出,古琴曲《广陵散》,主要是描写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。

在公元2世纪,汉蔡邕著《琴操》一书,即《聂政刺韩王曲》。此书描写聂政为父报仇刺死韩王,聂政自毁容貌而死,其母不辱英名与子同归而去的情节。但自汉代以后,《聂政刺韩王曲》已不再有人提及,改称《广陵散》。据推测,可能是这个名称触及了统治阶级的尊严,故采取了回避之举。

另据《史记》、《战国策》等书记载,《广陵散》所描写的故事内容与《聂政刺韩王曲》不同,原本是聂政被严仲子所用刺杀侠累的故事。

与司马迁的《史记》相比,蔡邕所著《琴操》一书的可信度颇值得怀疑。而司马迁治学严谨是众所公认的。

古琴名曲《广陵散》,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,为中国音乐发展史增辉添色。虽然对这首名曲是根据什么内容创作而成,至今仍看法不一,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魅力所在。

《广陵散》乐曲的故事

2、广陵散

据《琴操》记载:战国聂政的父亲,为韩王铸剑,因延误日期,而惨遭。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,入山学琴十年,身成绝技,名扬韩国。韩王召他进宫演奏,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,自己毁容而死。后人根据这个故事,谱成琴曲,慷慨激昂,气势宏伟,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。

乐曲简介:

广陵散:古琴曲。又名《广陵止息》,据《战国策》及《史记》中记载: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,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,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,体现了一种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的情操。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,《神奇秘谱》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。

东汉蔡邕的《琴操》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: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,其父因为韩王铸剑,违了期限,被韩王所杀。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,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,遂毁容,入深山,苦学琴艺10余年。身怀绝技返韩时,已无人相识。于是,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,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,他自己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。近代琴家杨时百,其所编《琴学丛书》的《琴镜》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《聂政剌韩王曲》。

古筝广陵散表达啥意境

广陵散》是一首叙事曲,今人所听到的此曲,传为嵇康所作,曲作者嵇康借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,刺死韩王,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,抒发自己的抱国之心和对政局的不满。《广陵散》的曲谱,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《神奇秘谱》(1425年),谱中有关于"刺韩"、"冲冠"、"发怒"、"报剑"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,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,分开指1段、小序3段、大序5段、正声18段、乱声10段、后序八段六个部分。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,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,刻划了他不畏、宁死不屈的意志。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、起伏和发展、变化。一个是见于"正声"第二段的正声主调,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。

人们一般都知道“竹林七贤”之首的嵇康的文学才华,却不知道他精琴艺`通音律`善作曲的音乐才华,实在不在文学才华之下。然而,这样一个奇才却惨死在司马昭的屠刀之下,临邢含恨操琴,一曲《广陵散》,表明了嵇康至死不屈服于司马昭*威的骨气。

《广陵散》是一首古曲,最早流传在东汉末年的广陵地区(即公安徽寿县),故此而得名。自小喜爱音乐,弦管丝竹样样能行,对琴犹钟的嵇康,十分喜爱这首乐曲,他还根据自己的理解,对乐曲进行了加工发展。关于嵇康如何学得这首古曲,有过这样一段传说:

有一次,嵇康去游洛西,因天色近晚,就留宿在华阳亭。深夜,正在他弹琴消闲时,忽然闯进一个自称“古人”的不速之客,此人与他大谈音律,还奏了一曲《广陵散》。嵇康一下就被乐曲铿锵有力的旋律抓住了,请求客人教授,客人答应教他,但有个条件,要他发誓不再传别人,也不得说出是谁教授的。

这个故事虽然不太可信,但会弹《广陵散》的人却是事实。嵇康因弹此曲最有心得,所以历史上就把《广陵散》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了。至于这首曲子的内容,后世许多琴家都认为与聂政刺韩王的传说有关。

聂政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,他的父亲被韩王,父亲死时,聂政尚在母腹。长大后聂政知道了父亲被害的遭遇,决心为父复仇。他上泰山刻苦学琴,并有意改变了自己的面貌和声音。10年后返回韩国,在离皇宫不远的地方弹琴,行人无不驻足而听,据说连牛马也停步不前。这消息转到韩王耳里,韩王于是召他进宫演奏。聂政趁韩王沉浸在琴声中时,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向韩王,韩王中剑身亡,聂政终于报了杀父之仇。为了不连累母亲和姐姐,聂政毁了自己的面容壮烈死去。郭沫若同志的历史剧《棠棣之花》写的就是这个故事。

《广陵散》所表达的情感确实与这个传说所包含的情感有不少相通之处。乐曲中的反抗精神自然引起笑傲山林的嵇康的共鸣,他把对恶贯满盈的路人皆知的司马昭的痛恨全都凝聚在乐曲中。司马昭很想利用嵇康的才华`名望为自己服务,多次要他出来做官,嵇康却嗤之以鼻,不屑一顾。他的好友山巨源因劝过他出来做官而收到嵇康的绝交信。司马昭对嵇康的拒绝自然怀恨在心,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,嵇康终于含冤入狱。在狱中嵇康写下了《幽愤诗》作为自己的绝笔。

公元263年,一个秋天的上午,洛阳东门外,嵇康席地而坐,安详地调好弦。几声激越的高音顿时划破死寂的空气,琴声时而压抑幽愤,时而激昂慷慨。刑场上聚集的3000太学生无不挥泪流涕,感叹唏嘘。一曲弹罢,嵇康无限感慨地说:“这《广陵散》如今就要绝响了……”

《广陵散》失传了,但嵇康临刑不惧,弹琴述志的故事致函载入史册,千古流传。

乐曲一开始,仿佛是若有所感所思,有种推敲和辨认的等待,沉稳、倏然,音色悠扬清澈、不着尘污。但是仅略做迟疑,音色陡然下落,情绪随即一层层推开,虽然节奏依然有条不紊,但揉弦时毫无迟疑,充满了决断和帷幄。行至乐曲中段,音调突然上扬,并很快将此乐句做以反复,似用来强调语气,仿佛一石击开千层浪,一种凛然的霸气、一束清矍的孤傲,跃然而出。曲中的顿音似是斩钉截铁之念已捻熟于胸。随着乐曲的推进,琴声变得萧瑟、激昂,带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。到高潮时,琴弦弹拨得密不透风、节奏急促、气氛紧张,音律振荡之间有种遮掩不住的兵戈戎马之气,流露出一派昂扬不屈的气节。像烈酒盈杯后一饮而尽的飒爽,像洒酒于足下方寸之地以敬鬼神的悲切和决然。勾、挑、揉、打、抹等手法的变化,揉在琴声中,令乐曲有了万般变化着的丰富音色和跌宕起伏的气韵,让人目不暇接,神魄随之飞扬。那些铿锵的音符,仿佛是从琴弦上飞溅而出,夹杂着力量和激情喷涌迸发,一泻千里,有种掷在耳中都感疼痛的结实。

可以想象嵇康临刑时弹奏《广陵散》时的酣畅和沉浸。高士之所以高,最在气节。那种从容,尽释满怀的抱负,将生死掷于身后的铮铮铁骨,面对一生的感慨,唯有指下寥寥数根琴弦,代舒情怀。能解《广陵散》的词句,莫过与嵇康自己的诗作:“凌高远盻。俯仰咨嗟。怨彼幽絷。室迩路遐。虽有好音。谁与清歌。虽有姝颜。谁与发华。仰讯高云。俯托轻波。乘流远遁。抱恨山阿。” (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)据说嵇康有一把名贵的古琴,为了这张琴,他卖去了东阳旧业,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,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。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、缩丝制成,此琴可谓价值连城。有一次,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,嵇康以生命相威胁,才使此琴免遭大祸。可以想知嵇康是将琴与性命等同相看。不过以嵇康之清高,不会为物所束,只是琴亦有魂魄,好琴亦为性命相惜的知音。此琴与嵇康共喜共忧、同歌同叹,相与相伴,琴与抚琴者相知相通,此种气血之交融,非言语能表述。所以嵇康才有临刑抚琴唤《广陵散》,其间的激愤、嗟叹与凄然,让人动容。

特殊的时代造就当时艺术的气质,我一直认为只有在特定的环境里,艺术才能做得原汁原味,换了个时间地点,只能想象,只能尽力去贴近以求抵达精髓,而永远无法企及原貌。所以嵇康在刑场上弹奏《广陵散》后叹曰:此曲“于今绝矣”,指的也并非是曲谱失传,而是指弹此曲其人其心其志,再难有同此情此境者!疾风方蹴就劲草之狂,此为《广陵散》之高绝也。

《广陵散》的旋律激昂、慷慨,它是汉族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,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,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

据《琴操》记载:战国聂政的父亲,为韩王铸剑,因延误日期,而惨遭。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,入山学琴十年,身成绝技,名扬韩国。韩王召他进宫演奏,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,自己毁容而死。后人根据这个故事,谱成琴曲,慷慨激昂,气势宏伟,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。